深度|对话出海去创始人Yucheng:打造赋能超级个体与全球化一人公司的出海孵化器!

今天 有新 邀请到了出海去创始人 Yucheng,他曾是任红杉领投 AIGC 公司 CTO 以及北美最大家居电商 Wayfair 机器学习工程师,毕业于佐治亚理工学院。Yucheng 表示,他和小伙伴成立出海去的契机源于两点主要因素:

  • 首先,他们相信在AI赋能下,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拥有者和创造者,从而打造优质产品并实现盈利。

  • 其次,他们认为广阔的全球市场存在大量机会,尤其对于国内科技创业者来说,海外用户具有更高的接受度和付费意愿,这为采取Bootstrapping模式实现可持续性增长的创业案例提供了可能性。

出海去的使命是帮助国内创业者获取全球化视野,积极寻找出海市场机会。以下为这次对话的全部内容,enjoy~

有新:Yucheng,请先介绍一下你的主要经历以及团队背景?

Yucheng:关于我(Yucheng),出海去孵化器(chuhaiqu.club)创始人,专注于孵化超级个体和全球化一人公司,使命是为世界上首个单人独角兽公司构建基础设施;独立开发者(Indie Hacker)和独立投资人;曾任红杉领投 AIGC 公司 (Artflow.AI) CTO,北美最大家居电商 Wayfair Staff Machine Learning Engineer;毕业于佐治亚理工学院。

联创罗百顺:出海去孵化器联合创始人,全栈独立创造者与 AI 音乐艺术家,开发了 HeyForm、EarlyBird、Jingle Bio 等 SaaS 产品,擅长个人 IP 打造与海外启动获客,为 Monica、Capcut、即时设计、AFFiNE 等品牌提供了海外增长咨询。

合伙人辰丰:出海去孵化器合伙人,产品经理、开发者和设计师,路途上的独立创造者;曾领导和参与 Wikipedia 全量可视化、通用知识图谱构建和交互式数据新闻开发,打通技术与设计的隔阂,搭建理性数据与感性人文的桥梁。

有新:为什么要成立出海去?背后有什么样的契机?

Yucheng:我们相信,在 AI 赋能下,我们将迎来每个人都既是「拥有者」、也是 「创造者」 的时代,每一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生意,可以不依附于大公司机构,只凭借自己的能力打造优质产品并实现盈利。「出海去」将帮助中国的独立创客们实现全球淘金的目标。在这背后有两个主要契机促使我们成立出海去。

2023年是 AI 赋能加持下,「超级个体」能量的爆发年。我尝试投了第一个独立开发者项目 https://chq.sh/myGPTReader,该项目在很短的时间内拿到 4000+ GitHub Stars,它的开发者表达了一个观点:在 ChatGPT 出现之前,他根本不敢想自己能够如此完整的制作出一个可用的产品出来,而他在构建产品的同时,甚至也构建了一套他自己的「Develop with GPT」的知识体系出来。

对此我也深有同感:随着 AI 赋能,很多人的短板都能被 AI 补齐,未来的协作机制很有可能就是 一人 + AI 的模式,这也是「出海去」聚焦在独立创客和小微项目的原因之一。

广阔的全球市场有大量机会。对于国内的科技、尤其是软件创业者,往往在创立之初就要面对用户付费意愿低、隐性门槛多和广泛存在的被抄袭问题,这些都使得很多创业者无法把全部资源聚焦在核心问题上:产品和用户。

而海外用户无论是对于细分的软件的接受度还是付费意愿都显著好于国内市场,也有大量不靠融资、采取 Bootstrapping 模式实现可持续性增长的创业案例。「出海去」的责任,就是要帮助国内创业者获取全球化视野,带领国内优秀的独立创客和团队积极寻找出海市场机会。

有新:出海去主要面向哪些群体?对行业会有偏向性么?他们具备什么优势和劣势?

Yucheng:目前我们的受众画像主要有:

  • 寻求全球市场机会的科技、软件、AI 领域独立创客

  • 希望内部孵化出海业务线的企业管理者

社区目前偏向 Fast MVP 的方式,在孵化器的全力帮扶下,在几周内快速获取市场验证。同时在 AI 产品、SaaS、Chrome 插件等领域「出海去」拥有完整的流程解决方案 SOP,更好地协助开发者和创业者。

我们希望在未来会有更多人踏上「超级个体」之路,打造自己的「一人公司」,不论你是技术人、产品人还是内容创作者(我特别希望更多的产品经理能参与进来,但是拜托不要和群里的程序员打架,笑),都欢迎加入这场 AI 创业热潮中。

各自的优势劣势,常见的比如开发者觉得必须要自己写代码、不愿意做运营,产品人看到项目要写代码第一反应就是想拉技术合伙人,这些都是由于长期分工导致的自我设限。长远来看, AI 是可以补齐你的任何技能上的短板,所以强烈建议大家先别急着给自己贴上一个标签。

我认为,AI 甚至能颠覆掉过去自工业革命以来几百年形成的精细分工的趋势,AI 时代的公司的上限,也许就取决于创始人个人能力的上限。当然,即便你不会做美食,至少也要能品尝出区别,所以培养鉴赏能力,知道如何做出准确价值判断会是个越来越重要的技能。

有新:出海去的参与者们能从你们的平台获得什么?

Yucheng:加入社区会员,你可以参与在线群组讨论,与同行交流心得;参与孵化例会,深入了解出海项目运作;听取业界大咖分享,获取前沿信息和策略;使用论坛 shipit.community,有丰富的出海实战经验沉淀在这里:

成为孵化器项目参与者(需通过筛选),你将解锁所有会员拥有的资源、不同类型产品的出海全流程解决方案 SOP、中文社区最优秀的 ProductHunt 金牌 Hunter 负责 PH 发布指导和操盘、SEO 审计和改进意见、定制化市场验证和推广策略、个人品牌和社媒增长指导、产品文案改进、对接出海去长期合作设计师改进落地页&产品页、出海去合作的投流渠道,以及校友网络 (Alumni) 人脉资源对接等。

我们不定期邀请产业专家来分享出海实战经验。例如,Quick Creator CEO 周海鹏先生的《AI 内容平台助力出海客户争夺全球流量》,从解决网站常见的 SEO 问题,对内容进行优化,到布局外链和从泛流量转向精准获客等实战分享。

推特 125k followers, AI 行业分析师 Will 分享独立开发者如何破冰,扩展人脉:

不定期举办线下见面会 出海去社区面基 - 杭州场:

有新:如果将 YC 看作是一个端到端的全栈产品,出海去的盈利模式和差异性是什么?

Yucheng:出海去的盈利完全来自它的参与者,平台将陪伴超级个人创业者和他们的用户一起成长。目前的收益来源有孵化器项目收益分成、社区付费会员和私董会。

与 YC 等平台的显著差异包括:

  • 关注利基市场:独利基市场规模较小,需求更加定制化,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而独立创客更能够深入理解特定客户需求,提供针对性强的定制产品;

  • 构建 「个人 + AI」的「一人公司」式高效团队。传统团队结构反应缓慢,难以迅速调整,即便是一个只有不到十人的 YC 投资的初创公司,一旦凭借某 Pitch Deck 获得融资,想要 Pivot 也是一件掉头难的事情;独立创客可以迅速适应市场和技术环境变化,快速验证和实现新想法。而独立创客所欠缺的资源比如人力,则可以通过 AI Agents 和类似「出海去孵化器」这样的平台快速 Scale;

  • 个人品牌优先:YC 以及很多类似的孵化器或者投资机构也都有强调「人」的重要性,我个人认为这已经是相比于很多传统机构只看「项目」的方式要好得多,但是依然不够「极致」——「出海去」倡导的是只看人和个人 IP,至于做什么项目那是随着市场和技术环境自然出现的;

  • 遵循 Build in Public 公开构建的理念。倡导在创业过程中「构建过程透明」、「IP 影响力透明」、「营收透明」;

  • 创新的收益分成机制。不涉及股权、轻量级、退出路径清晰;

有新:收入分成模式对于早期投资者以及个人/小型团队分别有哪些优势?国内与海外有类似的案例么?

Yucheng:分为两部分,对投资人的吸引力包括:1)提供接触众多小微项目的机会;2)灵活性高,适应复杂市场环境;3)解决传统股权投资退出难的问题;4)提供透明的财务数据,增强信任。

对个人创业者而言,包括:1)财务压力减轻,只在盈利时讨论收益分配;2)风险共担,无需还本金;3)更易获得投资,无需传统股权融资的退出策略。

国内的「滴灌通」是有采用类似的理念,通过每日收入分成合约将资金投入到原先资本市场难以服务的小微企业。但是滴灌通只服务线下门店,目前我还没有看到针对科技公司采用类似机制的机构。

有新:越来越多 AI 产品背后很多是不到 10 人的小型团队或者个体,AI 会让未来的组织规模更小么?

Yucheng:也许依然会有很多组织规模会很庞大,尤其是一些自组织机构比如 Apache 基金会。但是会有越来越多非常成功的企业的规模会非常小,并且按照这个趋势推演,终局就是「一人公司」。

最近包括 Sam Altman 等一众硅谷科技圈子内部有做一个赌局,赌的内容就是「哪一年这个世界上会出现第一个单人独角兽公司」。知名风投 Chamath Palihapitiya 在播客 All-in Podcast 中也提到他的观点:未来我们即将见到百万、千万个「一人公司」,这些公司会运作在层层叠叠的 AI Agents 和 AI Conductors (协调者) 等基础设施之上。

「出海去」也一直践行高效一人团队的最佳实践,充分利用 AI 和 NoCode 等工具赋能创业者。我们的孵化器平台一直在协助组建弹性扩缩容的 Agency 资源,目前这样的 Agency 矩阵还是需要不少人力的维持,但是我们相信随着 AI 的能力提升,我们终会构建成这样一个平台:你只要有想法、能够创造价值,你就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快速搭建一个「一人公司」。如同在云服务上运行服务,云会根据你的需求动态扩缩 CPU 和内存等硬件资源,「出海去」平台会为你的公司业务快速 Scale 所需的 AI Agency。

有新:Monica 之前收购了 ChatGPT for Chrome 插件,包括最近很火的 Gemini 早前卖给了一家意大利公司,你如何看待国内独立开发者项目退出这个环节?

Yucheng:据我所知,国内并没有特别成熟和透明的平台,更多还是通过熟人介绍、社媒联系等方式私下撮合,甚至很多国人的项目还是在推特上完成对接的。加上缺乏足够公开信息等原因,大家对项目也很难做出公允的估值,这样的环境无论是创作者还是收购方都很难受。

对于创作者而言,他们担心自己处在信息不对称的不利方,不小心产品就卖便宜了(不敢定价)。对于资方,他们对于产品作者的可靠度、如何顺利交接、数据透明等需求也很强烈。所以我们亟需一个撮合独立创客项目快速交易的平台。

有新:国内和海外早期项目开发环境以及市场供需有什么差异性?国内会出现 Acquire 这样的平台么?

Yucheng:我们诚挚的期待国内能够诞生出类似 Acquire 这样的交易平台,「出海去」也在积极扮演这样的角色。一方面我们孵化独立创客项目,快速实现项目的从零到一:从想法验证、快速迭代、海外增长、到最终的顺利退出;另一方面对接资方,比如希望开拓新出海业务的企业,让他们能够在很早期就能接触到已通过 PMF 的项目,快速融入自己的业务线,而不用投入昂贵的机会成本做早期探索。这样的市场需求是双向奔赴,所以国内诞生出类似 Acquire 甚至是更加新颖的模式,一定是未来的趋势。

有新:谈到项目孵化,独立开发者/创始人为什么需要做个人品牌?特别是在 X 或者 Youtube 等社交媒体?

Yucheng:对于做出海项目的独立开发者和创始人,个人品牌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必修课,有以下几个原因。

构建公开可信的历史记录。小团队最大的弱点就是用户的信任度。用户在选择新产品,尤其是涉及到需要长期保存的数据的时候,如何放心地使用独立创客的产品,而不担心这个产品就像是理发会员卡一样,3个月后就跑路了呢?

个人品牌是穿越周期的资产。现在由于市场和技术的快速变化,整个 Landscape 都在片刻不停地自我颠覆,很多软件产品,尤其是 AI 产品的生命周期是非常短的。对于创业者而言,我们能做的就是去尽量累计一些不变的、可以滚雪球产生复利效应的资产——比如个人品牌这项资产不跟你的产品走(当然产品会受益),而只跟你这个人走。

建立了个人品牌也意味着建立了稳定的受众基础。这能够帮助你快速触达潜在用户,做出市场验证。比如很多推特上活跃的独立开发者,只需要有几万 Fo(对多数人而言并不是一个天文数字),就可以通过几篇推文快速确定这块的市场需求是否真实。

有新:对于 IP 孵化,你们是如何帮助独立开发者或者早期项目创始人的?

Yucheng:出海去提供一套经过实践重复验证过、针对海外媒体优化的的增长体系。以推特(X)平台为例,孵化器成员比如 Tweeteasy 作者 Devin Zhang (B1),LCDP.ai 作者 Lawrence (B3),「前端之虎」陈随易 (B1),前Amazon、现独立创客 Jun S (B3) 等,都在很短时间内获得了数千粉丝,其中也不乏超过万 fo 的开发者。

最关键的还是认知转变。很多我认识的、可能以前是某大厂的资深工程师、产品人或者设计师,在一开独立创业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 IP 有多重要。他们很天然地认为只要自己的设计够优秀,功能够丰富,碾压市场上的产品,就一定能成功——在公司这样的平台上工作的经验,让他们不能充分认识到自己看似成功的工作,有多少是依赖在公司这样的平台上的(当然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人都没能脱离平台自己创业的原因之一)。

除了认知转变,如何实践依然是一个大过滤器。「出海去」有一整套海外社媒增长的最佳实践,并且有很多成员都成功突破了这个过滤器,并且有社区成员与你同行、提醒常踩的坑,也能够让你走得更远。比如我们孵化器有的项目作者,觉得每天花30分钟去推特上就是很花时间,也有作者一开始冷启动的时候就每天发自己花很久写的文章内容——这都是社区成员一眼就能看出来并教你如何你改正的问题。

有新:目前出海去已经进行到 Batch3,你们收获了哪些成果和教训?

Yucheng:很多看似应该是「常识」的理念和技能似乎还不是那么的常识,还需要不断地强化印象。比如多做用户访谈,社媒互动,SEO 文章,尽量用低代码,以及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不要急着、不要急着、不要急着写代码!」。所以孵化器未来有一部分的资源必须(好吧,不得不,笑)花在这种「知识普及」性质的工作上。

成功概率比预期的要低一些。独立创作很难,拿不定主意、能不能全职投入、是否有足够开放的心态等,都会影响成功率,很多人其实并没有想好或者准备好。针对这一点,我们正在基于孵化器的成功案例,为大家构建「独立创客」+「出海」的 SOP,提高创业的成功率。

有新:你们目前成功孵化的项目有哪些,后期是如何考虑这些项目发展的?

Yucheng:对于已获得初步 PMF 的项目(比如MRR 超过 1k MRR,流量转化率达标等),孵化器会对接推广资源,争取在接下来的几个月把它的 MRR 从 $1k → $10k。对于还没有 PH 打榜的,孵化器也会操盘打榜工作(成绩如 Tweeteasy 榜一, Jingle.Bio、ServBay、Phew AI Tab 榜二)等。

海外的发布渠道,对于 Product Hunt 这样的发布平台,出海去达到了极高的成功打榜率,目前已有1个榜一,3个榜二。

对于 MRR 突破 $10k 的项目,根据创作者的意愿,孵化器会对接投资方、PE 或者收购平台,帮助他们成功退出。

自孵化器成立以来,其产品的营收也处在稳定增长中。虽然还远算不上成功,但是我们有望在未来继续保持这样的高速增长态势。

有新:今年你们的目标是孵化 100 个独立开发项目出海,你是如何思考和规划的?

Yucheng:需要打造出圈的 IP。海外最近几年有很多优秀的独立创客成功达成百万美金年营收的水平,并且建立起优秀的 IP,但是似乎华人圈子里还没有达到相似营收和影响力水平的 IP。我相信几个成功标杆使能够激励起更多优秀的创业者加入进这场浪潮,比如最近很火的 Marc Lou,就提到自己是受到 Pieter Levels (levelsio) 的鼓舞。我们需要更多类似 levelsio 这样出圈的标杆,和更多创业者分享这个愿景、帮助树立信心。

我们还需要触达到更多有类似想法和憧憬的独立创客们,帮助他们加速到「逃逸速度」,孵化器中才能够走出更多优秀的案例——也就是通过独立项目赚到「拉面 Profit」,覆盖日常开销,这样他们就可以真正无后顾之忧地创作更多优秀项目。目前孵化器的影响力和覆盖面还需要扩大。

借助 AI 进行大量自动化,减少对人工的依赖。现在我们的孵化项目依然需要不少人力(我们称之为PM-as-a-Service)来协调管理项目的诉求和进度,当然在早期也难以避免,这也是如格雷厄姆所说的「先做不 Scale 的事情」。但是我们的愿景是未来能够逐渐把人工的部分逐渐替代掉,用一个 AI Agency 的矩阵平台来完成除了一人创业者外的所有辅助工作,打造正在的「一人+AI」公司的孵化平台。

有新:对于国内以及海外关注出海的创业者,它们如何参与到你们的活动?

Yucheng:推荐大家从官网加入我们的会员 https://chuhaiqu.club,也欢迎关注其他社媒渠道:

  • 论坛:https://shipit.community/

  • 官方推特:https://x.com/chuhaiqu

    • Yucheng 推特: x.com/lyc_zh

    • 罗百顺推特:x.com/LuoSays

    • 辰丰推特:x.com/ThonsChang

  • YouTube:https://chq.sh/podcast

  • 小宇宙播客:https://chq.sh/xyzfm

  • 即刻:https://chq.sh/okjike

  • 微信公众号搜索「出海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