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海去孵化器 Newsletter
- Posts
- 无 VC、无员工、不开会:他如何构建 5000 万美元的商业版图?
无 VC、无员工、不开会:他如何构建 5000 万美元的商业版图?
当你还在为一份工作 996、担心被裁员时,一个叫 Tibo 的法国小哥,已经同时在运营五家盈利的初创公司了。更颠覆认知的是,他没有员工、几乎不开会、也从不向VC(风险投资)拿一分钱。他是如何做到的?这套独特的“一人公司矩阵”模式,或许能给当下迷茫的我们,带来一些全新的启发。
以下就是 Tibo 的故事。
从两次失败到 800 万美金,他只做对了一件事
和许多创业者一样,Tibo 的路也非一帆风顺。在经历了两次创业失败和严重的职业倦怠后,他在 2021 年决定换个活法,并公开立下 Flag:重新开始。这一次,他和联合创始人 Tom 确立了一个核心原则:只为创作者(Creators)开发产品。
他们以“每周发布一款新产品”的惊人速度疯狂试错。但是前 10 款产品都石沉大海,直到第 11 款——Tweet Hunter(一款 AI 驱动的 Twitter/X 灵感工具)的出现,终于迎来了转机。这款产品首月就获得了 500 美元的月度经常性收入(MRR,可以理解为每月稳定的订阅收入)。一年后,MRR 突破 10 万美元,并最终被成功收购。
这次成功,让 Tibo 在两年内个人获得了 800 万美元的巨额收益。 他做对了什么?答案指向了他的流量池。
他真正的“护城河”,不是技术,而是…
在推广 Tweet Hunter 的过程中,Tibo 在 Twitter (现在的 X) 上持续分享自己的思考、构建过程和增长经验,不知不觉积累了超过 10 万粉丝。
这 10 万粉丝,构成了他最坚固的壁垒和最宝贵的资产。他们是一群:
熟知他,了解他的创业故事;
信任他,认可他的专业能力;
持续关注他,并愿意为他开发的产品付费的精准受众。
当别人还在苦哈哈地烧钱买流量时,Tibo 已经拥有了一个可以随时启动的“信任流量池”。
一个价值近 5000 万美元的公式
有了这次成功的经验,Tibo 构想了一个大胆的计划:打造一个价值 5000 万美元的产品组合。
这个目标是如何算出来的?逻辑很简单:
同时运营 5 款产品
将每款产品都做到 10 万 美元 MRR
单款产品的年收入(ARR)10 万美元 (MRR)×12 个月 = 120 万美元 (ARR)
5 款产品的总年收入 120 万美元× 5 = 600 万美元
产品组合的总估值 在软件行业,公司的普遍估值是年收入的 8 倍左右,因此:600 万美元× 8 倍估值≈ 4800 万美元
这就是他接近 5000 万美元 估值目标的由来。
这是一个清晰、可执行的增长蓝图。而实现这一切的核心,不再是产品功能。
他为何说“技术已死,分发为王”?
Tibo 在 2024 年做出了一个关键的战略转型:从 all-in 产品功能,转向 all-in 流量分发(Distribution)。
他意识到,在 AI 浪潮下,技术的壁垒正在迅速消退,很多复杂功能用 AI 就能轻松实现。真正持久的优势,变成了:
用户信任与分发渠道。
所以,他现在只做一件事:打造能帮助他人获得“分发能力”的工具。
我只开发我自己日常高频使用的工具。如果它能改善我的生活,我相信市场上一定有成千上万个和我一样的人。 — Tibo
他目前并行的 5 个项目,全都围绕“流量分发”这个核心:
Revid.ai: AI 视频内容生成与再利用。
Outrank.so: 自动化 SEO,获取谷歌流量。
Feather.so: 将 Notion 笔记一键变成博客。
SuperX.so: 智能助手,帮你增长 X 粉丝。
Postsyncer.com: 内容一键同步到多个社交媒体。
增长秘诀:“声势一文不值,留存决定一切”
Tibo 的每一款产品,都遵循着一套严格的、经过验证的增长铁律:
公开构建: 在推特上”直播”整个开发进程,吸引早期关注。
深度访谈: 主动私信潜在用户,聊他们的痛点。
朋友内测: 先让身边的朋友试用,获取第一手反馈。
招募种子用户: 小范围开放,获取最真实的早期数据。
验证留存: 最终验证用户是否愿意留下,是否愿意付费。
Tibo 有一句名言,值得所有创业者反复品味:
声势不如留存 (Big launches are flashy. Retention is everything.)。
一旦产品被市场验证(高留存率),他就会启动一套可持续的增长飞轮:用户口碑 > 推荐机制 > SEO > 有机传播 > 付费广告
这些渠道像一部精密的机器,即使在他睡觉时,依然在为他带来源源不断的用户和增长。
增长引擎:专注力 x 机会密度的“合伙人制”
一个人如何同时做5家公司?秘诀在于他独特的**“分工合伙人制”**。
在每家公司,Tibo 都有一位技术联合创始人。他们的分工极其清晰:
Tibo (负责分发): 主导市场、增长、流量和社群。
联合创始人 (负责产品): 主导技术、研发和产品迭代。
共同决策: 一起决定关键的产品方向。
这种模式的优势是巨大的:
能力聚焦: 每个人都只做自己最擅长的事。
风险分散: 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东方不亮西方亮。
经验倍增: 同时在 5 个战场上积累经验,成长速度是别人的 5 倍。
给我们的三大启示
Tibo 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创富神话,更代表了一种全新的工作与商业范式。对普通人而言,至少有三点值得借鉴:
从“雇佣”到“合作”: 未来的组织不一定需要员工,但一定需要能力互补的合作伙伴。与其当老板,不如当“攒局者”。
从“产品”到“分发”: 在AI时代,先打造你的个人品牌和信任流量池。这比掌握任何一项具体技术都更重要。
从“求大”到“求小”: 与其追求一个宏大的想法,不如从解决一个“小痛点”开始,做出一款能赚钱的小产品,然后复制、放大。